歐如冰老師 (中文科)
仁愛堂田家炳中學
知識建構原理在課堂中的實踐
背景
區如冰老師於仁愛堂田家炳中學任教中文科,並運用「知識建構」教學法十年。區老師作為學校的科主任和教師發展網絡計劃的借調老師,致力推動老師運用知識建構教學法。除了協助本校老師外,亦會支援本計劃參與學校的老師,合作設計教案,並給予專業的意見。
分享內容
透過知識論壇,促進中文科與通識科的合作
[su_spoiler title=”查看全文” style=”fancy” icon=”plus-square-2″]去年,中四同學運用知識論壇(KF) 進行時事討論,他們討論得很深入,不是泛泛而談,而是運用他們在中文科學到的概念作為討論基礎,認真探究。還記得有一次學生討論「一孩政策」的議題,學生們不僅從中華文化的道德觀探究,更會從戶藉制度、中國管治政策方面討論。當時通識科正教授「現代中國」,通識科的同事得知同學的討論十分良好,於是把一些優秀的討論筆記複印給同學參考。
之後,我思考究竟中文科能否與通識科合作,達至雙贏局面?中文科是能力導向,著重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不像其他科目般直接地考核有關知識,所以如果同學能在知識論壇(KF)上認真討論及回應通識科課程內的有關議題,仍能提升中文科不同卷別的成績。再者,中文科幾份卷別的題目都與時事有密切關係,例如:寫作卷和說話卷(口語溝通部分),學生都需要具備時事知識,援引不同的例子作為有力的論據,增強說服力; 綜合卷則要求學生整合拓展、見解論證的能力,故此透過中文科和通識科之間的合作,讓同學知道時事的重要性,增加同學對時事的認識,從而幫助同學掌握中文科不同卷別的能力。有見及此,今年中文科的網上討論 (知識論壇(KF)) 便與通識科合作,學生在中文科的網上討論,須配合通識科的教學單元內容。[/su_spoiler]
網上討論的過程
[su_spoiler title=”查看全文” style=”fancy” icon=”plus-square-2″]首先,學生需要從通識科中抽取其中一個課題作討論的重心,然後學生需要搜集資料,建議一道他們認為值得討論的題目。之後同學需要向我匯報有關題目,我會不停提問,讓學生重新思考,檢討其不足之處,例如我會對他們說: 「你還有一些重點未提出來,你嘗試先找資料,再想想討論的方向。」、「你認為這道題會有不同意見嗎?若毋,還值得討論嗎?」同學們經過 「擬題─修訂─再擬題─再修訂」的過程後,便需要在課堂上向同學匯報。在匯報期間,他們需要透過簡報和影片來展示討論題目的背景資料和討論的方向,以便其他同學作出即時回應。經過課堂上「提問─回應─再回應─再提問…」的過程,他們可能需要修訂題目,讓同學們覺得此議題值得探究,最後才將題目放在網上討論。課堂上先作初步討論的好處是:大家對於某議題掌握了基本資料,亦開展了「口頭討論」,當轉到網上「文字討論」時並不會感到茫茫然或毫無頭緒。[/su_spoiler]
菜園村事件:讓學生變成課室的主人
[su_spoiler title=”查看全文” style=”fancy” icon=”plus-square-2″]以菜園村事件為例,同學不但需要知道事件的來龍去脈,更需要選擇一些值得討論的影片放在簡報上,如新聞透視、鏗鏘集等,從而帶出討論的方向。他們的討論題目是:「政府為發展高鐵,要求菜園村村民搬遷,你認為政府的做法正確嗎?」當他們匯報時,我不會再提出反對的聲音或有操控的場面,因為我認為同學在討論時,學生才是課室的主人,我應該將學習還給學生,讓學生帶領其他學生進行討論。最後同學便把擬訂題目放在知識論壇(KF)上進行討論。每次我會用一個課節的時間來討論兩條題目,例如第五組和第六組會在一個課節裏進行匯報。同學們須在知識論壇(KF)回應,每位同學最少要回應兩次,同學可以選擇第一組的問題來回應,也可以選擇第二組,也可以對兩組的問題分別進行回應。如果在網上較遲回應的同學,需要看完之前同學發表的所有筆記才可回應,我希望同學能夠看完其他同學的筆記才作出回應,不要把討論只視為交功課。在討論時,同學不但需要以多角度進行討論及分析,更需要在討論期間加入一些中國文化的概念來進行討論。例如:學生在討論「菜園村事件」時,有學生認為村民不願意搬遷是响往田園生活,並應用莊子「天人合一」的概念來分析;有學生則認為政府應從村民的角度及需要出發,並以儒家「以民為本」的關懷仁愛作闡述。探究的過程對同學十分重要,他們能從中建構知識,並不是「填鴨式的灌輸學習」。[/su_spoiler]
知識論壇的好處:
一、聯繫現實
[su_spoiler title=”查看全文” style=”fancy” icon=”plus-square-2″]我認為同學在知識論壇(KF)的表現不錯。第一,同學建議的討論題目都源自現實生活,當學術性的討論與生活息息相關,使討論更有意義。例如:「政府為發展高鐵,要求菜園村村民搬遷,你認為政府的做法正確嗎?」、「於趙連海一案中,如何可以令法理情都可以得到平衡?」、「中國的一孩政策已經實行了約40年時間,政策的目的是為了減輕人口增長過快,對中國的經濟、社會、資源、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然而政策實施其間帶來了很多的爭議,如男女失衡的問題、人權問題和棄嬰問題等,究竟中國應否繼續實行一孩政策呢?」同學自己擬訂討論問題,能聯繫現實,交流意見,更體現了自主學習,探求知識的精神。[/su_spoiler]
二、多角度分析問題
[su_spoiler title=”查看全文” style=”fancy” icon=”plus-square-2″]第二,每位同學的筆記內容都十分豐富,他們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及分析問題,做到多元觀點,正反並現。例如以經濟角度、政治層面、通識科的概念和中國文化的概念。第九組同學所討論的問題都很有意思,他們的討論問題是:「經過司徒華安息禮拜事件, 你認為『一國兩制』在香港是否虛有其表、名存實亡?」學生不認同政府拒絕王丹入境的處理手法,他們對中國一國兩制的制度有所質疑,甚至會探究現今香港究竟是香港人治香港,還是北京人治香港? 那麼香港政治和中國政治的關係又怎樣呢?同學亦會提及到政治及管治的問題,還會談及共產黨的問題。我覺得同學能從多角度分析問題,並不斷鑽研,完善觀點,十分難得。[/su_spoiler]
三、釐清概念
[su_spoiler title=”查看全文” style=”fancy” icon=”plus-square-2″]第三,在討論的筆記上,同學懂得運用本科的知識(文化概念)來深化討論。例如同學會引用孟子的「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於知識論壇(KF)的討論上,同學會覺得原來中國文化的概念能夠影響中國的政治。這做到了善用權威,助己發揮。以第八組為例,當同學在課堂上播放有關維園阿哥、趙連海的片段時,大家都甚感興趣。第八組建議的其中一道討論題目是 :「於趙連海一案中,為什麼中國政府會使用法家思想(高壓)去判決,而不是以情治國呢?」。這些題目不但與通識科的「中國政治」課題有關,更與中文科的文化概念有明顯的關連,例如:法家的獎懲(以法治國),儒家的仁政(以情治國)。由此可見,同學擬訂的討論題目很好,能運用中國文化的不同概念探究,值得深入討論。而我更欣賞的是中四、中五級的學生能以中國文化的概念來思考這些問題,能夠從中文科的角度切入,因為在中四級和中五級的中文課堂上沒有教過相關的概念,這些概念只會在中六和中七級的中國語言及文化科提及,可見學生的能力是很高的。當同學能夠應用適當的概念,便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有理。而且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能釐清概念,建構知識,討論自然深入。[/su_spoiler]
四、建構知識
[su_spoiler title=”查看全文” style=”fancy” icon=”plus-square-2″]第四,學生擬訂的題目能結合之前的討論重點或概念,再深化討論層次,做到融會總結,昇華超越。例如一月正發生苿莉花革命,同學們都很有興趣去探究,所以第九組的題目是:「當中國人和埃及人發動革命時,為何他們的處理手法和結果截然不同呢?」這條題目相當好,因為題目不只是探究在遠處發生的苿莉花革命,更能探究中國對這事件的看法,而且題目不但能連繫現實,更能連繫之前同學們學習過的中國政治的課題,使之前在網上的討論沒有白白浪費,更可以層層深化。若同學在不同的網上討論能環環相扣,他們便能鞏固所學的知識∕概念,並將舊知識與新知識連繫,建構知識。
可惜的是課時有限,所以有時會浪費一些很好的討論,不能把很好的討論延續下去。另外,現今新高中的中文科文憑試與高等程度中國語言及文化科不同,不會考核文化概念,所以當課程太緊迫,便沒有時間將同學在網上討論時提及的概念逐一教授,只能靠同學自學。我想:如果通識科的老師能一同參與,一起構思知識論壇(KF)的課程設計,花點時間看看學生的網上討論,然後延伸至通識科的課堂討論(KB Talk ),讓學生掌握概念,再深化及提升討論層次,相信學生的學習效能會更好。[/su_spoi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