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頴芝老師 (中文科)
仁愛堂田家炳中學
從質疑到昇華 — 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倫關係
背景
陳頴芝老師於仁愛堂田家炳中學任教中文科,並運用 「知 識建構」教學法三年。於 2009-2010 年度知識建構學生 奬勵計 劃中,其學生表現傑出而獲頒「認真研討大獎」。 故特邀於 2010-2011 老師會議作經驗分享及匯報。
匯報內容
知識建構:討論「代母生子」
[su_spoiler title=”查看全文” style=”fancy” icon=”plus-square-2″]我將「知識建構(KB)」教學法融合於中四的課程中,好讓學生能將 KB 的原理應用在小組討 論上。首先,我引用了一則有關「代母生子」的新聞,引導他們去思考有關家庭倫常的關係。 有些同學認為「代母生子」是雙贏,既可幫助不孕的夫婦育有小孩,又減低孕婦因健康問題流 產的機會。同學分成數組,於「知識論壇」上進行討論。有同學提出質疑,為什麼這則新聞會 在社會上引起這麼大的迴響;也有同學提出「代母生子」對傳統的道德價值觀帶來什麼的衝 擊。網上討論完畢後,每組同學總結及匯報了他們在網上討論的內容,並就著所提出的問題作延伸。
雖然他們知道「代母生子」影響了人倫關係,也提及撫養權及女性地位的問題,卻仍未能作深 入討論。但有些不同意「代母生子」的同學提出了一些特別 的觀點,例如:他們認為「代母 生子」的費用昂貴,只有富豪才能負擔得起,而 有些富豪可能為了爭家產而選擇「代母生 子」,所生的孩子不過是為他們爭取更 多家產的工具而已。本來我希望他們能思考..生命是 平等、試管嬰兒的好與壞都是人為安排的、「代母生子」會不會影響了人對生命的看法等等。 本來 KB 課進行得非常順利,但中四的課程太緊湊,時間極為不足,是次有關「代母生子」的 討論被迫終止。[/su_spoiler]
透過「知識論壇」,實踐知識建構
[su_spoiler title=”查看全文” style=”fancy” icon=”plus-square-2″]為了讓更多學生能在學習上運用知識建構(KB),我嘗試在中一的班別教導學生運用知識建構 (KB)討論。我先結合同學之前所學的有關親情的單元,於課堂上討論什麼是親情與孝道,讓他 們再於「知識論壇」上進行討論。學生的論點都較表面。例如:親情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和孝 是中國傳統的美德等。為此,我在課堂上派發了一些文章,如朱自清的<背影>及播放了有關親 情的歌,如「真的愛你」, 好讓他們從不同角度思考父母子女之間的情,有更具體的印象。我 帶出一條問題, 父母對子女及子女對父母的愛有什麼特別之處。這班學生思想活躍,有些說 父母是不求回報地愛護子女,但也說父母對子女好是為了將來老有所依。也有學生舉 例說明 父母在人前對子女好是為免招人話柄,但人後則虐待兒。至於子女對父母的愛,有學生認為子 女孝順父母是因為我們從小的教育就是這樣,亦學生說父母既然把他生出來,就有責任對他好。
接著,我讓學生在各組所擬的問題中,挑選了一道問題:「為什麼孝要存在 呢?」在「知識論 壇」上繼續討論。在討論中,學生分成兩派。一派是認為世界 上不能沒有孝,沒有了孝,世界 就會大亂。如果現在不孝順父母,將來你的子女 就會效法你而不孝順你;而另一派的人就認 為有沒有孝都不重要,因為孝不過是 一種美德,而贊同這說法的學生也較多。他們認為孝的 觀念是如晶片般植入人的 腦袋,故也不知道為什麼要一定要孝順父母。另外,也有同學反問 為什麼有些父 母會虐待自己的子女,例如:一個媽媽用針線連著了女兒的嘴,並把她打得遍 體 鱗傷,只因女兒偷食而已。
在中期的時候,我讓他們作了兩次小組討論,派發了一些工作紙,要求他們寫下於討論後對親 情和孝的看法與討論前有什麼不同,以了解他們對孝的看法有否改變。通過這過程,我感到安 慰有同學開始醒悟原來孝、家庭與國家是有關係的。因為家不穩又怎能去治國平天下? 有同 學也指出孝是一種回報,因為父母在我們的成長路上不斷對我們呵護備至,故作為子女的我們 應好好孝敬他們。他們明白到孝是家庭情感的根本,是一種和諧的循環關係及孝怎樣去維繫社會的和諧。
接著,我要求學生就著全班的匯報畫一個概念圖,並提出一些問題。有同學 問既然孝已經推 行了幾千年,為什麼社會上的風氣仍然這麼差。許多同學都認為 因為現時的家長過份溺愛自 己的子女,令到子女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以至 出現「公主病」、「王子病」等等,故他 們不懂得怎樣去孝順父母。以前的父母很嚴格,故小孩堅信父母是為他們著想。[/su_spoiler]
教師反思
[su_spoiler title=”查看全文” style=”fancy” icon=”plus-square-2″]對於今年知識建構(KB)的教學,我認為自己仍有許多進步空間。中一的知識建構(KB)課的預 備時間實為不足,我在知識建構(KB)教學過程中大部份時間只放在討論,而沒有詳細指導他們 怎樣去運用知識論壇上的鷹架、進行小組討論的注意事項等等。而在這次有關孝的討論中, 他們的觀念和看法沒有太大的改變,這可能是因為學生的個人經歷和觀察所致。但經過多次 的討論,相信「孝」的觀念能留在學生的心中,他日長大後,多一點人生經歷,或許他們會有新 的看法,更深的體會。[/su_spoi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