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室内建立协作学习的文化?
从老师讲授到学生的讨论和自主探究
章节大纲
- 理解学生已有知识
- 善用分组
- 促进初步的探究
- 知识建构论坛讨论的守则和技术
- 第一: 提供资料, 刺激学生思考
- 第二: 提供鹰架,促进学生的群体探究
- 第三: 同学在『知识建构墙』上公开地分享 自己的想法和问题
准备阶段
一. 理解学生已有知识
使用知识建构教学法前,老师要先理解学生对目标课题的已有知识丶课堂讨论的经验和能力。 老师可先派发工作纸(附件一)予学生, 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这有助老师设计合适的策略, 以促进学生的讨论和学习。
(献主会小学 许老师 根据”学生对学习领域的认识”工作纸, 了解学生对「爱与关怀」的主题已 有知识, 并绘制概念图, 作学生初步讨论之用)
二. 善用分组
在实行知识建构的初期,学生未必有信心在班上发表意见。分组活 动,有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意见,也能够鼓励一些信心不足的学 生,在群组的支持下,代表群组发言,从而逐渐加强他们表达个人意 见的信心和技巧。
分组的方法繁多,应按学生和老师的需要选择。例如学生可以自由分 组,或由老师按照学生的能力分组,令不同能力的学生互相帮助和学习。
起初,老师可以安排每组员担当不同职责的角色(例如汇报员丶记录员丶评论员等),这有助增强 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和动机。
在课堂讨论方面,老师可以因应学生的经验和能力,设计一些分组探究活动,例如分组讨论及汇 报丶分组搜集资料丶分组专题研习等,逐步建立或强化学生群体协作和探究的精神和技巧。
三. 促进初步的探究
开展知识建构活动,老师需要设计一些合适的活动,刺激学生思考。这些活动的题材应联系 现实,与学生的生活和身处的社会相关,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在讨论之前,老师可派发一些资料 (文资料或多媒体资料均可),让学生阅读或观看,或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或在互联网上搜寻与探 究主题相关的资料,进行备课。
四. 知识论坛讨论(KF)的守则及技术
(一) 订立守则
在网上讨论方面,老师应先与同学订立守则, 如:
- 尊重他人, 作理性的讨论, 切勿人身攻击。
- 鼓励学生搜寻不同的资料,例如时事新闻丶学者理论丶古人哲语丶网上资料等支持己见,令见解更有说服力,引用资料时,须注明出处,切勿抄袭别人的文章。
- 多阅读别人的笔记, 再发表意见。
- 撰写笔记时, 多运用鹰架, 以理清自己思路的脉络。
- 要运用书面语等等。
(二) 技术方面 按学生的能力提供相应的技术辅助,例如教授中文输入法及网上平台使用的技巧。
建立知识建构的课室文化
在课堂上进行知识建构的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讨论丶分享和探究』的正面学习文化。在这样的课室文化之下,所有学生都可以安心地发表意见(即使是思虑不周的见解),在各人的意 见上互相建立并发展新的想法,对不同的意见作出积极和理性的批 判和议论。知识建构的课室文化有助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技 巧,为他们开展之後的深入探究和网上知识建构平台的讨论作好准备。
课堂教学阶段 实践三部曲
第一: 提供资料,刺激学生的思考
老师可运用以下的方法, 引发学生对探究主题作出初步的思考:
- 在课堂上播放与主题相关的短片丶派发相关的剪报丶阅读材料丶调查报告丶图像资料(相片丶 图片,甚至漫画)等,供同学参阅。
- 学生汇报:
- 学生分组搜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 学生介绍参加了课堂上的活动或游戏丶实地考察或探访活动的情况, 并发表意见。
- 老师简介探究主题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二: 提供鹰架,促进学生的群体探究
1. 利用思考卡或工作纸
老师可派发一些印有鹰架或提问的思考卡或工作纸,让学生讨论。 以下是一些鹰架或提问的例子:
- 『我已知道……』丶『我想知道……』及『我学会了……』
- 『我不明白』/『我希望多了解』
- 『重要的资讯』/『新知识』
- 『我的看法』/『我的观点』/『我的理论』
- 『我的理由』/『我的理据』/『例子』
- 『我同意』/『我不同意』
- 『综合各人的想法』
- 『我们最关注的问题是……』

思考卡(一)

思考卡(二)

工作纸 例一

工作纸 例二

工作纸 例三
2. 相互教学法(Reciprocal Teaching)
相互教学法是帕利沙及布朗(Palincsar & Brown, 1984) 根据建构主义而发展的阅读教学方法,目的 是透过师生及同侪的对话和讨论,训练学生四项阅读策略,以提高学生自我监控和理解文意的能 力(Brown, Campione, Webber & McGilly, 1992)。 该四项策略包括:
- (一) 提问: 要求学生就文章重要的概念提出问题,自我检视能否掌握文章的内容重点。
- (二) 撮要: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所理解的内容的要点,从中反思能否理解文章的要点。
- (三) 澄清: 要求学生解决阅读时所遇到的困难,例如解释词丶句意和概念等,使他们能了解文章的意思。
- (四) 预测: 要求学生就已有知识及所知道的部份内容,确认「线索」,推测下文的内容,订出阅读的方向。
(节录 《高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的第二部分「相互教学法」)

学生利用相互教学法互相讨论, 并轮流当「小老师」, 引领讨论。
第三: 同学在『知识建构墙』上公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问题
经过课堂上的知识建构讨论後,老师可利用课室的壁报板作为『知识建构墙』,鼓励同学在 『知识建构墙』上发表和分享想法和意念丶搜集的资料或探究问题等。课室内的『知识建构墙』 的分享模式与网上的『知识建构论坛』相似,老师可藉此引导同学认识写笔记丶分享意见及互相 建构等技巧。
『知识建构墙』可用以下两种方式:
1. 使用大画纸
每组同学在大画纸上写出他们的意见或问题,然後张贴在 壁报版/黑板上。每组同学在课堂上汇报,解释他们为何想 探究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为甚麽值得探究等。
一位男同学正在课堂上公开汇报他与组 员的想法。黑板上贴着的画纸正展示了他 与组员从讨论所得的成果。(冼老师,中文科,马可宾中学)
小学生绘画的常识科海报,展示他们对课题的了解和想法。 (冯老师 许老师及颜老师 常识科 救恩学校)
2. 使用便条纸
知识建构不能一蹴而就,学生必须在课内和课外持续地体验知识建构,才能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模式。老师在壁报版上长期设置『知识建构墙』,使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中体验知识建构。
同学可以在『知识建构墙』上就某些学习主题或时事议题发表意见, 他们将写上意见的便条 纸贴在墙上,同学们互相阅读,然後将回馈或提问写在另外的便条纸上,贴在墙上。运用这种贴 便条的交流方法,学生互相分享他们的意见,互相回应,一起建构意念。
在良好的知识建构文化下,学生对发表意见毫无顾虑,他们不用顾虑自己的意念是否详尽丶 是否完善丶是否准确丶是否受朋辈和老师接纳等。老师请同学使用细小的便条纸,是要让学生明 白,精辟的意见和回应,不一定长篇大论,同学只要将意见简要明确表达即可。这样能有助减低 学生的压力,能鼓励他们勇於表达意见,这是知识建构成功的必要条件。

教师如何提升学生讨论层次?
课堂讨论时, 教师面对的困难:
- 学生的讨论内容肤浅。
- 学生意见零碎丶繁多, 老师瞬间无法有焦点地引导学生讨论。
- 虽然学生提出不少好的观点, 但老师不知如何深化讨论。
建议方法:
- 老师备课时, 要清晰教学目标及重点。
- 老师要准备不同的参考资料, 当学生讨论内容肤浅时, 老师派发资料, 引导学生思考。
- 当学生意见纷纭时, 师生一同归纳讨论的重点, 并检视讨论的方向是否切合议题。 老师应就好的观点提问丶质疑, 例如:「这数个观点有何关系? 与主题有何关系?」丶「这观点可看到背後的现象是什麽?」丶「这观点有什麽理据支持?」丶「除了上述的观 点, 还有什麽意见?」
- 在以上的介绍当中,我最喜欢哪些概念和例子?我有没有相似的知识建构实践经验?我有没有新的经验希望分享?
- 我应该如何实践知识建构的理念及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