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李炳辉老师 (视觉艺术科)

李炳辉老师 (视觉艺术科)
先解构丶後重组 — 视艺科的深层教学

Teacher-LeeBingFai

背景

李炳辉老师於乐善堂王仲铭中学任教中四级视觉艺术科,并运用「知识建构」教学法五年。於2010-2011年度知识建构学生奬励计划中,其学生表现杰出而获颁「广阔视野奖」。故我们特意访问李炳辉老师,将其课堂总结反思辑录成文。内容整理如下:

 
课题内容

[su_spoiler title=”看李老师怎样说” style=”fancy” icon=”plus-square-2″]我觉得「先解构丶後重组」的概念与知识建构(KB) 的是十分相似的。从冯婉娴老师和刘颖思老师的分享中,我认识到「先解构丶後重组」的概念。她们曾分享怎样运用社会议题於中国文化科,她们会先解构社会议题的表层文化,然後再阐述文化背後的含意。听了两位老师的分享後,我想视觉艺术科像通识科般,都是讨论一些社会议题,我们可以先解构一些现象,然後将这些现象变成与社会有关的理论。接着,我与黎惠萍老师讨论课题的内容时,黎惠萍老师建议由展览开始,然後解构作品的内容,再分析作品背後的想法。於是我便把这两个概念融合起来,首先把艺术作品以美学原则及原理把它们的表层含意解构,然後重组出来。在重组的过程中,艺术品的背後意义得以重新建构及诠译,新知识得以创造。
我改变了课堂的计划,我不再以环保为课堂主题,而是用了之前「风土人情」学生社区艺术展览为讨论开始。在课堂上我会围绕着展览的作品讨论。首先,我要他们解构作品的含意,即是作者希望透过作品来表达什麽和他们是利用什麽视觉元素去隐喻要传达的内容在作品之中。然後,我便围绕着社区丶艺术和社区艺术这三个范畴来带领学生讨论。可能同学之前用了很长时间创作他们的艺术品,所以对作品的内容含意较易掌握及进行解构。在後期讨论时,为了帮助学生推深并建构更深层次的知识,我认为是时候为我们的讨论加入新的学习内容,我找到有关活化厅社区艺术计划的资料,当中我发现几张很有意思的图片,所以我把这些图片抽出来用作课堂讨论。首先我把图片分开四份,然後每一组负责一张图片,在讨论期间运用相互教学法(RT),希望每组讨论後能再重组图片的内容。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利用具争议性的作品来定义什麽是艺术以及艺术家如何利用视觉元素把创作意念隐含於作品之中。例如:图片内的援交箱借喻的是甚麽?它是不是艺术作品?展品“西九龙头棍”是否真的代表了黑社会的“龙头棍”,或是隐含了些甚麽深层意义?“龙头棍”是一件民间工艺品,或者不是?
除此之外,在课堂上我会强调三个比喻:明喻丶隐喻和借喻。这些都是他们之前在课堂上意外地说出来的(emerging)专有名词,但我发觉适合运用於课堂上,因为在视觉艺术上有一种理论叫视觉隐喻,这个与中文科的隐喻是大同小异,所以他们现在正运用一个重要的视觉艺术理论去解构他们所见所闻。我希望学生能透过这理论将作品的概念的具体化,深化课堂上讨论,然後再运用(知识论坛(KF)来讨论。[/su_spoiler]

课堂气氛

[su_spoiler title=”看李老师怎样说” style=”fancy” icon=”plus-square-2″]我觉得好的讨论需要有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有三个主要的因素。第一,学生的意念和投入程度。我的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多好意念,但因为缺乏自信,所以他们不太愿意回答问题。我可能需要用了很多时间来等他们回答问题和营做一个设有错误的课堂气氛,而且以赞赏的策略来鼓励和引导学生回答,不会对学生作出批评和惩罚。当他们开始投入课堂时,他们会十分积极地回答问题,增加课堂的讨论气氛。第二,老师接受同学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同学更愿意表达一些较独特和具创意的想法。第三,老师的教学风格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例如有些老师每一堂都骂学生,这样只会令课堂没有任何的学习效能。我觉得知识建构需要在一个和谐的气氛才能建立,如果大家的关系不和睦,学生不但不回答问题,而且会破坏上课气氛,延误教学,更谈不上甚麽的知识建构。[/su_spoiler]

视觉艺术科的优胜之处

[su_spoiler title=”看李老师怎样说” style=”fancy” icon=”plus-square-2″]视觉艺术科的优胜之处是课程的弹性较强,所以我们可以有较大的弹性去处理课时,因为教学时间的长短是由老师自行决定,只要在某个时间内完成便可以,令学生在课堂内有充足的空间去从事有创意的知识建构活动。例如: 有些课堂只馀下很少的时间,不足以把预期的教学内容完成,但是我不会中途停止这个课题的讨论,尤其是当他们正在热烈地讨论时,因为当下一次上课时,他们会把之前的教学内容忘记得一乾二净。所以我会让他们回应完所有问题,然後再想下一步应怎样做。所以每一次我都是完结今次课节後才想下一堂应怎样教,在课堂上没有一定的计划和预期的成果,只是围绕着主题内容的大框架来教和讨论。我认为具弹性的课程安排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正值(positive)的学习空间,是较能提升学生的想像力和较容易把脑中的意念表达出来。老师亦较容易地利用问题去帮助学生去建构知识,再推深升华所建构的知识层面,从而达至我们所希望的知识创造(Knowledge Creation)的学习领域。对比一般的文科,它们的课程限制很大,例如:如果不能在六星期内教完某课题,便会影响考试的范围,所以必须於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完成。故一般的文科是很难做到创意的知识建构,只能深化课题。[/su_spoiler]

成功丶改善丶期望

[su_spoiler title=”看李老师怎样说” style=”fancy” icon=”plus-square-2″]我觉得这一节课最成功的有二方面。第一,这一节课是能诱发学生回答问题和学生能运用相互教学法(RT),而且每位学生都曾回答问题,投入课堂。第二,这一节课深化了上一节课的讨论,因为今次课题较深,同学多了回应,推进了讨论的内容。
我觉得要改善的地方是课堂的准备,因为我未能把所有资料整理,如果准备充足的话,我便能解构多些图片的内容,或者如果我给他们一些关於图片的文字会较好,因为他们现在只是看图,学生可能只见其表面但不知深层的意思。但我想这个方法可以在知识论坛(KF)讨论时使用,因为我已搜集了有关资料,但未有消化。而且今次的准备十分匆忙,因为今天要准备明天课堂用的资料,又需要有处理校务,而且这个课题太迟才开始,如果能够早些开始,课程时间的安排会更好。我期望明天的课堂能有一个讨论的总结,然後要每组分别设计一条具讨论性的题目放在知识论坛(KF)上讨论。[/su_spoi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