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如冰老师 (中文科)
仁爱堂田家炳中学
知识建构原理在课堂中的实践
背景
区如冰老师於仁爱堂田家炳中学任教中文科,并运用「知识建构」教学法十年。区老师作为学校的科主任和教师发展网络计划的借调老师,致力推动老师运用知识建构教学法。除了协助本校老师外,亦会支援本计划参与学校的老师,合作设计教案,并给予专业的意见。
分享内容
透过知识论坛,促进中文科与通识科的合作
[su_spoiler title=”查看全文” style=”fancy” icon=”plus-square-2″]去年,中四同学运用知识论坛(KF) 进行时事讨论,他们讨论得很深入,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运用他们在中文科学到的概念作为讨论基础,认真探究。还记得有一次学生讨论「一孩政策」的议题,学生们不仅从中华文化的道德观探究,更会从户藉制度丶中国管治政策方面讨论。当时通识科正教授「现代中国」,通识科的同事得知同学的讨论十分良好,於是把一些优秀的讨论笔记复印给同学参考。
之後,我思考究竟中文科能否与通识科合作,达至双赢局面?中文科是能力导向,着重学生的理解丶分析能力,不像其他科目般直接地考核有关知识,所以如果同学能在知识论坛(KF)上认真讨论及回应通识科课程内的有关议题,仍能提升中文科不同卷别的成绩。再者,中文科几份卷别的题目都与时事有密切关系,例如:写作卷和说话卷(口语沟通部分),学生都需要具备时事知识,援引不同的例子作为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综合卷则要求学生整合拓展丶见解论证的能力,故此透过中文科和通识科之间的合作,让同学知道时事的重要性,增加同学对时事的认识,从而帮助同学掌握中文科不同卷别的能力。有见及此,今年中文科的网上讨论 (知识论坛(KF)) 便与通识科合作,学生在中文科的网上讨论,须配合通识科的教学单元内容。[/su_spoiler]
网上讨论的过程
[su_spoiler title=”查看全文” style=”fancy” icon=”plus-square-2″]首先,学生需要从通识科中抽取其中一个课题作讨论的重心,然後学生需要搜集资料,建议一道他们认为值得讨论的题目。之後同学需要向我汇报有关题目,我会不停提问,让学生重新思考,检讨其不足之处,例如我会对他们说: 「你还有一些重点未提出来,你尝试先找资料,再想想讨论的方向。」丶「你认为这道题会有不同意见吗?若毋,还值得讨论吗?」同学们经过 「拟题─修订─再拟题─再修订」的过程後,便需要在课堂上向同学汇报。在汇报期间,他们需要透过简报和影片来展示讨论题目的背景资料和讨论的方向,以便其他同学作出即时回应。经过课堂上「提问─回应─再回应─再提问…」的过程,他们可能需要修订题目,让同学们觉得此议题值得探究,最後才将题目放在网上讨论。课堂上先作初步讨论的好处是:大家对於某议题掌握了基本资料,亦开展了「口头讨论」,当转到网上「文字讨论」时并不会感到茫茫然或毫无头绪。[/su_spoiler]
菜园村事件:让学生变成课室的主人
[su_spoiler title=”查看全文” style=”fancy” icon=”plus-square-2″]以菜园村事件为例,同学不但需要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更需要选择一些值得讨论的影片放在简报上,如新闻透视丶铿锵集等,从而带出讨论的方向。他们的讨论题目是:「政府为发展高铁,要求菜园村村民搬迁,你认为政府的做法正确吗?」当他们汇报时,我不会再提出反对的声音或有操控的场面,因为我认为同学在讨论时,学生才是课室的主人,我应该将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带领其他学生进行讨论。最後同学便把拟订题目放在知识论坛(KF)上进行讨论。每次我会用一个课节的时间来讨论两条题目,例如第五组和第六组会在一个课节里进行汇报。同学们须在知识论坛(KF)回应,每位同学最少要回应两次,同学可以选择第一组的问题来回应,也可以选择第二组,也可以对两组的问题分别进行回应。如果在网上较迟回应的同学,需要看完之前同学发表的所有笔记才可回应,我希望同学能够看完其他同学的笔记才作出回应,不要把讨论只视为交功课。在讨论时,同学不但需要以多角度进行讨论及分析,更需要在讨论期间加入一些中国文化的概念来进行讨论。例如:学生在讨论「菜园村事件」时,有学生认为村民不愿意搬迁是响往田园生活,并应用庄子「天人合一」的概念来分析;有学生则认为政府应从村民的角度及需要出发,并以儒家「以民为本」的关怀仁爱作阐述。探究的过程对同学十分重要,他们能从中建构知识,并不是「填鸭式的灌输学习」。[/su_spoiler]
知识论坛的好处:
一丶联系现实
[su_spoiler title=”查看全文” style=”fancy” icon=”plus-square-2″]我认为同学在知识论坛(KF)的表现不错。第一,同学建议的讨论题目都源自现实生活,当学术性的讨论与生活息息相关,使讨论更有意义。例如:「政府为发展高铁,要求菜园村村民搬迁,你认为政府的做法正确吗?」丶「於赵连海一案中,如何可以令法理情都可以得到平衡?」丶「中国的一孩政策已经实行了约40年时间,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减轻人口增长过快,对中国的经济丶社会丶资源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然而政策实施其间带来了很多的争议,如男女失衡的问题丶人权问题和弃婴问题等,究竟中国应否继续实行一孩政策呢?」同学自己拟订讨论问题,能联系现实,交流意见,更体现了自主学习,探求知识的精神。[/su_spoiler]
二丶多角度分析问题
[su_spoiler title=”查看全文” style=”fancy” icon=”plus-square-2″]第二,每位同学的笔记内容都十分丰富,他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及分析问题,做到多元观点,正反并现。例如以经济角度丶政治层面丶通识科的概念和中国文化的概念。第九组同学所讨论的问题都很有意思,他们的讨论问题是:「经过司徒华安息礼拜事件, 你认为『一国两制』在香港是否虚有其表丶名存实亡?」学生不认同政府拒绝王丹入境的处理手法,他们对中国一国两制的制度有所质疑,甚至会探究现今香港究竟是香港人治香港,还是北京人治香港? 那麽香港政治和中国政治的关系又怎样呢?同学亦会提及到政治及管治的问题,还会谈及共产党的问题。我觉得同学能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不断钻研,完善观点,十分难得。[/su_spoiler]
三丶厘清概念
[su_spoiler title=”查看全文” style=”fancy” icon=”plus-square-2″]第三,在讨论的笔记上,同学懂得运用本科的知识(文化概念)来深化讨论。例如同学会引用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於知识论坛(KF)的讨论上,同学会觉得原来中国文化的概念能够影响中国的政治。这做到了善用权威,助己发挥。以第八组为例,当同学在课堂上播放有关维园阿哥丶赵连海的片段时,大家都甚感兴趣。第八组建议的其中一道讨论题目是 :「於赵连海一案中,为什麽中国政府会使用法家思想(高压)去判决,而不是以情治国呢?」。这些题目不但与通识科的「中国政治」课题有关,更与中文科的文化概念有明显的关连,例如:法家的奖惩(以法治国),儒家的仁政(以情治国)。由此可见,同学拟订的讨论题目很好,能运用中国文化的不同概念探究,值得深入讨论。而我更欣赏的是中四丶中五级的学生能以中国文化的概念来思考这些问题,能够从中文科的角度切入,因为在中四级和中五级的中文课堂上没有教过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只会在中六和中七级的中国语言及文化科提及,可见学生的能力是很高的。当同学能够应用适当的概念,便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而且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厘清概念,建构知识,讨论自然深入。[/su_spoiler]
四丶建构知识
[su_spoiler title=”查看全文” style=”fancy” icon=”plus-square-2″]第四,学生拟订的题目能结合之前的讨论重点或概念,再深化讨论层次,做到融会总结,升华超越。例如一月正发生苿莉花革命,同学们都很有兴趣去探究,所以第九组的题目是:「当中国人和埃及人发动革命时,为何他们的处理手法和结果截然不同呢?」这条题目相当好,因为题目不只是探究在远处发生的苿莉花革命,更能探究中国对这事件的看法,而且题目不但能连系现实,更能连系之前同学们学习过的中国政治的课题,使之前在网上的讨论没有白白浪费,更可以层层深化。若同学在不同的网上讨论能环环相扣,他们便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概念,并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连系,建构知识。
可惜的是课时有限,所以有时会浪费一些很好的讨论,不能把很好的讨论延续下去。另外,现今新高中的中文科文凭试与高等程度中国语言及文化科不同,不会考核文化概念,所以当课程太紧迫,便没有时间将同学在网上讨论时提及的概念逐一教授,只能靠同学自学。我想:如果通识科的老师能一同参与,一起构思知识论坛(KF)的课程设计,花点时间看看学生的网上讨论,然後延伸至通识科的课堂讨论(KB Talk ),让学生掌握概念,再深化及提升讨论层次,相信学生的学习效能会更好。[/su_spoi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