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教室文化

如何在課室內建立協作學習的文化?

從老師講授到學生的討論和自主探究

章節大綱

準備階段

  1. 理解學生已有知識
  2. 善用分組
  3. 促進初步的探究
  4. 知識建構論壇討論的守則和技術

課堂教學階段 實踐三部曲

  • 第一: 提供資料, 刺激學生思考
  • 第二: 提供鷹架,促進學生的群體探究
  • 第三: 同學在『知識建構牆』上公開地分享 自己的想法和問題

教師如何提升學生討論層次?

 

準備階段

一. 理解學生已有知識

02_Pedagogy_Phase1_01
使用知識建構教學法前,老師要先理解學生對目標課題的已有知識、課堂討論的經驗和能力。 老師可先派發工作紙(附件一)予學生, 以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這有助老師設計合適的策略, 以促進學生的討論和學習。

02_Pedagogy_Phase1_23
(獻主會小學 許老師 根據”學生對學習領域的認識”工作紙, 了解學生對「愛與關懷」的主題已 有知識, 並繪製概念圖, 作學生初步討論之用)
02_Pedagogy_Phase1_22

 
二. 善用分組

02_Pedagogy_Phase1_02在實行知識建構的初期,學生未必有信心在班上發表意見。分組活 動,有助學生互相學習和交流意見,也能夠鼓勵一些信心不足的學 生,在群組的支持下,代表群組發言,從而逐漸加強他們表達個人意 見的信心和技巧。
分組的方法繁多,應按學生和老師的需要選擇。例如學生可以自由分 組,或由老師按照學生的能力分組,令不同能力的學生互相幫助和學習。
起初,老師可以安排每組員擔當不同職責的角色(例如匯報員、記錄員、評論員等),這有助增强 學生對學習的責任感和動機。
在課堂討論方面,老師可以因應學生的經驗和能力,設計一些分組探究活動,例如分組討論及匯 報、分組搜集資料、分組專題研習等,逐步建立或強化學生群體協作和探究的精神和技巧。

 
三. 促進初步的探究

開展知識建構活動,老師需要設計一些合適的活動,刺激學生思考。這些活動的題材應聯繫 現實,與學生的生活和身處的社會相關,才能引發學生興趣。在討論之前,老師可派發一些資料 (文資料或多媒體資料均可),讓學生閱讀或觀看,或指導學生到圖書館或在互聯網上搜尋與探 究主題相關的資料,進行備課。

 
四. 知識論壇討論(KF)的守則及技術

(一) 訂立守則
在網上討論方面,老師應先與同學訂立守則, 如:

  1. 尊重他人, 作理性的討論, 切勿人身攻擊。
  2. 鼓勵學生搜尋不同的資料,例如時事新聞、學者理論、古人哲語、網上資料等支持己見,令見解更有說服力,引用資料時,須註明出處,切勿抄襲別人的文章。
  3. 多閱讀別人的筆記, 再發表意見。
  4. 撰寫筆記時, 多運用鷹架, 以理清自己思路的脈絡。
  5. 要運用書面語等等。

(二) 技術方面 按學生的能力提供相應的技術輔助,例如教授中文輸入法及網上平台使用的技巧。

 
建立知識建構的課室文化

在課堂上進行知識建構的活動,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討論、分享和探究』的正面學習文化。在這樣的課室文化之下,所有學生都可以安心地發表意見(即使是思慮不周的見解),在各人的意 見上互相建立並發展新的想法,對不同的意見作出積極和理性的批 判和議論。知識建構的課室文化有助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技 巧,為他們開展之後的深入探究和網上知識建構平台的討論作好準備。

 

02_Pedagogy_Phase1_24

課堂教學階段 實踐三部曲

第一: 提供資料,刺激學生的思考

老師可運用以下的方法, 引發學生對探究主題作出初步的思考:

  • 在課堂上播放與主題相關的短片、派發相關的剪報、閱讀材料、調查報告、圖像資料(相片、 圖片,甚至漫畫)等,供同學參閱。
  • 學生匯報:
    • 學生分組搜集與主題相關的資料。
    • 學生介紹參加了課堂上的活動或遊戲、實地考察或探訪活動的情況, 並發表意見。
  • 老師簡介探究主題的一些基本概念

02_Pedagogy_Phase1_07
示範影片

 
第二: 提供鷹架,促進學生的群體探究

1. 利用思考卡或工作紙
老師可派發一些印有鷹架或提問的思考卡或工作紙,讓學生討論。 以下是一些鷹架或提問的例子:

  • 『我已知道……』、『我想知道……』及『我學會了……』
  • 『我不明白』/『我希望多了解』
  • 『重要的資訊』/『新知識』
  • 『我的看法』/『我的觀點』/『我的理論』
  • 『我的理由』/『我的理據』/『例子』
  • 『我同意』/『我不同意』
  • 『綜合各人的想法』
  • 『我們最關注的問題是……』
02_Pedagogy_Phase1_26
思考卡(一)
02_Pedagogy_Phase1_27
思考卡(二)
02_Pedagogy_Phase1_28
工作紙 例一
02_Pedagogy_Phase1_29
工作紙 例二
02_Pedagogy_Phase1_30
工作紙 例三
 

2. 相互教學法(Reciprocal Teaching)
相互教學法是帕利沙及布朗(Palincsar & Brown, 1984) 根據建構主義而發展的閱讀教學方法,目的 是透過師生及同儕的對話和討論,訓練學生四項閱讀策略,以提高學生自我監控和理解文意的能 力(Brown, Campione, Webber & McGilly, 1992)。 該四項策略包括:

  • (一) 提問: 要求學生就文章重要的概念提出問題,自我檢視能否掌握文章的內容重點。
  • (二) 撮要: 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所理解的內容的要點,從中反思能否理解文章的要點。
  • (三) 澄清: 要求學生解決閱讀時所遇到的困難,例如解釋詞、句意和概念等,使他們能了解文章的意思。
  • (四) 預測: 要求學生就已有知識及所知道的部份內容,確認「線索」,推測下文的內容,訂出閱讀的方向。
  • (節錄 《高思維能力的教學實踐》的第二部分「相互教學法」)

02_Pedagogy_Phase1_31
學生利用相互教學法互相討論, 並輪流當「小老師」, 引領討論。

02_Pedagogy_Phase1_32

 

示範影片 1

示範影片 2

示範影片 3

 
第三: 同學在『知識建構牆』上公開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問題

經過課堂上的知識建構討論後,老師可利用課室的壁報板作為『知識建構牆』,鼓勵同學在 『知識建構牆』上發表和分享想法和意念、搜集的資料或探究問題等。課室內的『知識建構牆』 的分享模式與網上的『知識建構論壇』相似,老師可藉此引導同學認識寫筆記、分享意見及互相 建構等技巧。
『知識建構牆』可用以下兩種方式:
1. 使用大畫紙
每組同學在大畫紙上寫出他們的意見或問題,然後張貼在 壁報版/黑板上。每組同學在課堂上匯報,解釋他們為何想 探究這些問題,這些問題為甚麼值得探究等。

02_Pedagogy_Phase1_33一位男同學正在課堂上公開匯報他與組 員的想法。黑板上貼著的畫紙正展示了他 與組員從討論所得的成果。(冼老師,中文科,馬可賓中學)

小學生繪畫的常識科海報,展示他們對課題的了解和想法。 (馮老師 許老師及顏老師 常識科 救恩學校)02_Pedagogy_Phase1_15

02_Pedagogy_Phase1_34

2. 使用便條紙
知識建構不能一蹴而就,學生必須在課內和課外持續地體驗知識建構,才能逐步改變他們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模式。老師在壁報版上長期設置『知識建構牆』,使學生在每天的學習中體驗知識建構。
同學可以在『知識建構牆』上就某些學習主題或時事議題發表意見, 他們將寫上意見的便條 紙貼在牆上,同學們互相閱讀,然後將回饋或提問寫在另外的便條紙上,貼在牆上。運用這種貼 便條的交流方法,學生互相分享他們的意見,互相回應,一起建構意念。
在良好的知識建構文化下,學生對發表意見毫無顧慮,他們不用顧慮自己的意念是否詳盡、 是否完善、是否準確、是否受朋輩和老師接納等。老師請同學使用細小的便條紙,是要讓學生明 白,精闢的意見和回應,不一定長篇大論,同學只要將意見簡要明確表達即可。這樣能有助減低 學生的壓力,能鼓勵他們勇於表達意見,這是知識建構成功的必要條件。

02_Pedagogy_Phase1_35
 

示範影片

 

教師如何提升學生討論層次?

課堂討論時, 教師面對的困難:

  • 學生的討論內容膚淺。
  • 學生意見零碎、繁多, 老師瞬間無法有焦點地引導學生討論。
  • 雖然學生提出不少好的觀點, 但老師不知如何深化討論。

建議方法:

  • 老師備課時, 要清晰教學目標及重點。
  • 老師要準備不同的參考資料, 當學生討論內容膚淺時, 老師派發資料, 引導學生思考。
  • 當學生意見紛紜時, 師生一同歸納討論的重點, 並檢視討論的方向是否切合議題。 老師應就好的觀點提問、質疑, 例如:「這數個觀點有何關係? 與主題有何關係?」、「這觀點可看到背後的現象是什麼?」、「這觀點有什麼理據支持?」、「除了上述的觀 點, 還有什麼意見?」
  • 02_Pedagogy_Phase1_36
     

    反思

    1. 在以上的介紹當中,我最喜歡哪些概念和例子?我有沒有相似的知識建構實踐經驗?我有沒有新的經驗希望分享?
    2. 我應該如何實踐知識建構的理念及教學策略來促進學生的學習?

     

    示範影片